溫哥華Lipont Place力邦藝術港:活動場地租賃,拍攝場地租賃!

你們沒有好長輩 因為長輩就是我們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

《局部》第一季

我們常說,如今的年輕人活在一個豐盛的社會裡——食物豐盛,信息豐盛,關系豐盛。但這種豐盛也可能伴隨著無聊,當選擇變得無限多,該選哪個就成問題,選了哪個不會厭倦也成問題。


老一代人則在匱乏中長大,曾經他們沒有選擇,因此面對很多事物都很饑渴。

陳丹青在音頻節目《除非我們經歷 | 寫作者說第一季》中,從他的幾本書出發,聊了很多老一代人的生活記憶。他會說自己老了、過時了,但他曾經擁有的時代卻在這些講述中顯得更誘人。

今天與大家分享節目節選,陳丹青談及連環畫、上海、人生前輩等話題。

能緩緩地老去,好像也是幸事一樁。

講述 | 陳丹青

采訪 | 理想國編輯hyl、張妮

來源 |《除非我們經歷 | 寫作者說第一季》

01.


威海衛路的連環畫與《24只眼睛》

陳丹青:我們小時候還能看到民國時候的連環畫,大部分是古裝戲,這跟最早的中國電影是一樣的,《三國志》《西廂記》《桃花扇》《四郎探母》,種種這些。

從布列松的照片裡面你已經看到,在上海快解放的時候,1948年、1949年,馬路上一攤攤小孩聚那兒,每一個人都在埋頭看連環畫。這個傳統一直順到60年代,到1966年結束。因為1966年以後,一切都禁止了,沒有了,小人書消失了。


此前我家旁邊的威海衛路,就有兩家書攤。我們小時候的貨幣很值錢的,一天有一毛錢零用是很奢侈的事情,可以吃早點,可以有一分錢兩分錢去租小人書。

我聽巫鴻也講過,他在北京也這樣。他比我大8歲,他在50年代北京的犄角旮旯能夠租到連環畫看。我記得是一分錢到兩分錢。每個書攤有個斜的板,上頭分格,連環畫密密麻麻放在那兒。

題材呢,一個是古代的,差不多就是《三國演義》之類;一個是現實題材,解放前最有名的就是《三毛流浪記》,再也沒超越。解放後出現了《列寧在十月》,《鐵道游擊隊》,《平原游擊隊》,當時的電影革命故事,連環畫都有。

到了60年代出現了一個高峰,最傑出就是賀友直的《山鄉巨變》,講人民公社的過程,農民對公有制、私有制的私心、公心,發生很多喜怒哀樂,什麼李雙雙之類的,全都是那個時候,60年代初。

還有一本小連環畫,非常好,高玉寶的《我要讀書》,這本書在解放後非常流行,小孩都看過,畫一個不識字的農村小孩,自學識字,寫的一本書,叫《我要讀書》。窮孩子讀不起書。意思是說,新中國大家都能讀書了,解放前窮孩子讀不起書。跟我們當時讀高爾基《我的大學》等等,都能對上,其實是一種革命歷史教育

還有一類我最喜歡,就是電影連環畫。在威海衛路小書攤上,能租到十幾種電影連環畫。我印象最深的是《二十四只眼睛》,是一部日本電影,你們大概沒聽說過。裡面其實就是黑白劇照,根據電影情節配上文字。非常簡單的文字,但寫得很好。小人書的大功勞是寫腳本的編輯,他們的白話文在當時非常好,不啰嗦的。


1     無評論不新聞,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
上一頁12345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
    猜您喜歡

    您可能也喜歡

    當前評論

   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,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。
    發表評論
    您的評論 *:
    安全校驗碼 *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  (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)

    Copyright © 加西網, all rights are reserved.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